首页 > 经典案例 > 海绵城市
南通市通州湾科教城海绵城市建设规划
作者:宜水环境发表日期:2018-08-28
一、 项目背景
    南通市通州湾科教城位于滨海园区内的湾西组团,占地面积5.14 km2,是融科研、科教、创新、创业为一身的科教新城,目前处于开发建设的初期。
通州湾科教城开发范围示意图
    海绵城市总体规划的内容:确定海绵城市雨水相关的骨干工程布局、规模、近远期建设时序、和分区分块源头地块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利用动态规划和优化技术,提出结合管理措施和系统工程措施的优化设计。
    成果包括:
    1. 提供规划设计报告、建设管理依据和工具;
    2. 集成工程、非工程海绵工程体系,优化源头、中途、末端雨水工程系统;
    3. 确定海绵城市重大设施的空间布局和规模,优化和确定区内河道、湖泊、水塘工程布置、规模以及与外围河网、区内管网和源头雨水系统的平面和竖向衔接;
    4. 提出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分期建设方案;
    5. 确定雨水源头径流控制管理分区、雨水利用规划、管理控制指标;
    6. 典型用地LID设施指南;
    7. LID技术管理导则;
    8. 近期建设地块的海绵城市设计。
二、 问题与需求
  • 本地淡水资源不足;
  • 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土壤盐分较高;
  • 前期所做的滨海开发区水系规划和雨水排水规划,深度无法满足科教城开发建设的需求;
  • 缺乏防洪排涝风险的模拟评估,防涝工程的规划和建设科学性不足;
  • 前期规划缺乏城市水系、绿地、道路、建筑的雨水管理设施功能与城市生态、环境、安全、景观的协调和融合;
  • 科教城开发建设需要清晰的策略和可操作的控制依据,以预防“城市病”的产生。
三、 技术思路
技术思路
   采用的技术思路如下:
   1. 指标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和实施条件,科学研究和分析适合本地的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与控制指标。
   2. 系统分析:分析水资源、防洪、排涝、生态环境综合因素,基于现状规划及建设条件、雨水排水方向、城市规划用地,运用水力模型分析,识别判断洪涝风险较高区域;针对洪涝风险特点,制定不同的控制策略。
   3. 策略研究:经城市各部门的参与及共同决策,形成海绵城市雨水工程的建设与城市用地和公共空间利用、统一功能的雨水设施的建设策略。
   4. 综合规划:建立将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标从大海绵骨干系统到小海绵源头雨水系统之间的关联,形成一套完整的控制指标,明确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规划方案。
   5. 优化设计:运用模拟对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优化,编制LID设施的设计、施工、维护与管理导则,建立监测与评估体系,提出管理保障措施。
四、 系统分析主要内容
   1. 雨水资源分析
   对获取到的遥望港水文站3年日降雨和日蒸发量资料,模拟1991年、1995年和2011年三个典型年日降雨下的产流过程,为确定河网常水位、水资源的时间变化规律、区域内雨水资源利用策略及年径流总量的控制提供基础。 
   2. 杂用水需水量分析
   规划区内杂用水需求量考虑绿化浇灌用水和市政道路浇洒用水。浇洒绿地用水3.0L/m2.d,浇洒道路用水2.5 L/m2.d。
   通过雨水资源量分析与杂用水需求量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① 因本地淡水资源缺乏,应尽量收集用雨水资源;
  ② 屋顶雨水是可以控制利用水质较好的淡水资源,应在经济合理范围内尽可能多收集;
  ③ 推荐屋顶雨水径流收集标准为50mm设计降雨。
   3. 河道水位变化规律分析
   利用遥望港水文站1991年、1995年和2011年日降雨和日蒸发量数据,模拟11.67km2范围内规划用地(含有规划绿地率)的产汇流、河道蓄水、蒸发和下渗。2.0m为 1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雨峰对潮谷组合条件下设计水位。

科教城河道水位分析图
   4.4河网排涝分析
   本规划区域内河网无上游边界条件,排海闸采用闸下潮位控制。分析评估不同频率暴雨、潮位和泵闸调度方式下的河网水动力特征,为防涝安全、水资源保障、景观水位等综合需求提供工程策略。

?4 河网模型概化图
   将河道初始水位1.8m和暴雨与潮位峰对谷遭遇情形,作为排水防涝衔接分析的边界条件。
   4.5市政排水防涝衔接分析
   识别内涝风险区域,提出地块、道路、管网雨水排水的设计协调和优化方案。下图为 20年一遇3小时设计降雨条件下排水系统局部内涝风险点。
20年一遇暴雨内涝风险点
五、 系统规划与协调
   5.1骨干河网系统规划
   规划范围内保持8%的水面率和2.068km/km2的河网密度。河网布局考虑空间蓄淡排盐和地块排水需求扩大泵站规模及优化调度的要求。
   5.2排水防涝衔接工程
  通过优化地表导流和组织,降低积水风险, 优化排水口布局和设计。具体工程设施主要位于东海大道、夏荷路、乐布路、壶逗西路和冬青路,包括2个湿地,13处生态滞留草沟、3处渗透渠结合树池及2处阶梯泄流过滤带。
低洼地势处利用道路草沟引导涝水入河
  5.3道路低影响系统规划
  LID设施规模需满足处理道路面积28mm(考虑2mm降雨初损)降雨产生的径流量。
  5.4地块低影响系统规划
  规划给出了绿色屋顶率、透水铺装率和下凹式绿地率的下限指标,在满足处理30mm降雨的情形下,可根据地块设计来调整绿色屋顶、透水铺装和下凹式绿地的相应比例。
  5.5水环境与水生态规划
  雨水通过道路及地块的LID设施处理,实现雨水的滞蓄回用、径流源头污染物的削减以及土壤洗盐,同时利用滨河绿 地和湿地系统进行末端处理,建设生态绿色轴线,打通生态廊道,建设生态节点,控制面源污染。
   沿滨河带局部节点规划湿地系统,结合城市绿化带建立城区生态绿廊体系,绿化带接纳相邻城市道路等不透水汇水面径流雨水,削减径流流速和污染负荷。建设生态驳岸,并根据调蓄水位变化选择适应的水生及湿生植物,优化城区整体水环境。 
六、 监测评估
  (1)规划河道水质在线监测点:设置3个水质在线监测点,分别监测区域入流水质、区域末梢水质及区域主出流水质情况,监测项目为:氯化物、浊度、溶解氧、酸碱度、COD、TN和TP。
  (2)地下水水质在线监测点:设置1处地下水质监测点。(3)土壤盐分监测:包含土壤Ph值、水溶性总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指导土壤洗盐和园林景观的植物选择。